1. 王某因交通肇事而被判处了有期徒刑,他所承担的法律后果称为( )
A. 法律处分 B. 法律担当
C. 法律适用 D. 法律制裁
2.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,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。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,规范司法行为,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( )
A. 公平正义 B. 自由平等
C. 公正法治 D. 诚信友爱
3. 习近平同志在谈论依法治国问题时,曾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:“一次不公正的审判,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。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流,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源。”这句话强调了( )的重要性。
A. 提升司法公信力 B. 确保立法科学性
C. 完善监督制度 D. 防止权力滥用
4. 有法谚云:“法律为未来作规定,法官为过去作判决”。关于该法谚,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( )
A. 法律的内容规定总是超前的,法官的判决依据总是滞后的
B. 法官只考虑已经发生的事实,故判案时一律选择适用旧法
C. 法律绝对禁止溯及既往
D. 即使案件事实发生在过去,但“为未来作规定”的法律仍然可以作为其认定的根据
5. 下列表述中,与全民守法精神相符的是( )
A. 法律虚无主义,法律工具主义思维
B. 有一些人利用特权违背法律行事
C. 以侥幸心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,利用种种手段逃避法律制裁
D. 公民积极主张和捍卫自己拥有的法定权利

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
1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法律制裁。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(或违约者)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惩罚措施,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,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司法制裁(包括民事制裁、刑事制裁)和行政制裁、违宪制裁。本题中,王某因交通肇事而被判处了有期徒刑,他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刑事制裁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。
2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要求:“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,规范司法行为,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”这一重要部署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。
3.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。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,他说:“一次不公正的审判,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。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流,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源。”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。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,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,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。因此,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,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;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,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。
4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A项,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,这是成文法律局限性的体现。B项,法院判案时可能选择适用旧法,也可能选择适用新法,这要看法的溯及力。判案时一律选择适用旧法这种说法太绝对,不正确。C项,法律不溯及既往并非绝对。各国通例是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,但是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,适用新法。D项,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予以适用,体现的是法的溯及力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。
5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本题主要考查对全面守法的认识。
A项,法律虚无主义是指否认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中的作用。而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,不具有任何目的和价值意义。法律工具主义强化了人治的理论基础,无法树立起法律的权威,同依法治国的目标背道而驰。因此,无论是法律虚无主义还是法律工具主义都与全民守法精神相背离,故不选;
B项,利用特权违背法律行事,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,不符合全民守法的精神,故不选;
C项,以侥幸心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,即使逃脱法律制裁,依然是触犯法律,与全民守法精神相违背,故不选;
D项,全面守法不仅包含依法履行义务,同样包含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,故公民积极主张和捍卫自己拥有的权利是守法的内涵,故当选。
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。
【限时福利】